渴想主

經文:詩四十二篇全

詩篇共分為五卷,第四十二篇是卷二的第一篇。這五卷的詩篇都各具特色,但每卷的末了都是向神發出的讚美;並且不是隨意放在一起的,而是有彼此有關聯的。如果我們將這五卷詩篇與摩西五經對照,就會發現兩者彼此的重點是相對應的。這樣的編排是連貫的,讓人看見神透過祂的話,叫人明白祂整個的旨意。

大部份詩篇都是大衛所寫的,所以有人稱詩篇為大衛的詩篇;雖然只有七十多首在標題註明是大衛所寫,但許多沒有註明作者的詩從內容上來看都有大衛的影子,並且上一首或下一首都與大衛所寫的有關。因此,總括來說一百五十篇中有一百多篇是大衛所寫的。除了大衛,詩篇的作者還有可拉的後裔、所羅門、希幔、以斯拉人以探和摩西等,而第四十二篇就是可拉後裔所寫的訓誨詩。從詩篇的內容來看,人與神的交往不在乎身分和地位,而在乎心靈。換言之不只是大衛才有資格與神有這樣親密的交往,一般信徒也能有;特別在新約時代,凡靠著基督進到神面前的,也能與主有親密的相交。透過詩篇,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怎樣透過客觀環境及主觀經歷,向神表達其心靈的感受;藉此從詩人的經歷當中有所體會及認識,學習與他們一同回應神、向神禱告、與神交通,就如「深淵與深淵響應」(詩四十二7)。可拉的後裔所寫的詩篇共有十二篇,第四十二篇至四十九篇都是他所寫的;卷三也有四篇(八十四、八十五、八十七和八十八篇),可見可拉的後裔在信仰裡也有相當豐富的經歷。

可拉的不忠與悖逆

在以色列人離開神去拜金牛犢時,摩西為神發烈怒,宣告:「凡屬耶和華的,都要到我這裡來!」結果只有利未的子孫都到他那裡聚集,動手消滅那些拜金牛犢的以色列人(出卅二26)。從那時開始,利未這支派就被分別出來,代替神的百姓事奉神。其實神原本的心意是要每個以色列人都事奉神的,因當初以色列百姓來到西乃山下時,神清楚告訴每個以色列人都要遵守祂的話,作聖潔的子民、祭司的國度(出十九5-6),可惜最後卻剩下利未支派有這福分。可拉是利未支派的人,有份於會幕裡各項工作,在神面前本是特別蒙恩的一群;但聖經記載可拉連同流便的子孫,以及250位以色列人的領袖一同來敵擋神的僕人摩西,挑戰他的地位和身分(民十六1-35)。可拉不以事奉神為尊榮,反而高抬自己,不甘於在神所賜給他的位分上忠心,這是出於魔鬼的心思。

魔鬼本來的名字是”Lucifer“「路西弗」,和合本翻譯作「明亮之星」(賽十四12)。牠本是侍立在神面前的天使長之一,但不滿足於神給牠的智慧和地位,想要與神同等,甚至要超越神,結果遭神驅逐而墮落(賽十四13-15;結廿八11-19)。可拉一黨的人本已比別人更親近神,位分也比別人高,但他們不服,結果神應驗了摩西的話:「這些人死若與世人無異,或是他們所遭的與世人相同,就不是耶和華打發我來的。倘若耶和華創作一件新事,使地開口,把他們和一切屬他們的都吞下去,叫他們活活地墜落陰間,你們就明白這些人是藐視耶和華了。」(民十六29-30)神將地裂開,將悖逆的民活活吞下,可見神對藐視祂的人是很嚴厲的。

可拉後裔心裡的憂悶

可拉的悖逆導致可拉一黨以及當時跟隨他的人同受審判,但後來摩西第二次數點人數時,看到神憐憫可拉的眾子,在當日地裂時沒有吞盡可拉的後裔,為他們存留餘種(民廿六9-11)。可拉的後裔必定知道他們的先祖因為悖逆神而被神審判的事蹟;也必知道自己蒙神憐憫,在主的恩典下得以存留的事實。歷代志上六章、二十五章記載大衛在聖殿設立歌唱的人,在伶長中有可拉的後裔;看見可拉的後裔不但存活,甚至可以在殿裡事奉神,帶領會眾:「我從前與眾人同往,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,大家守節……」(詩四十二4上)按著屬靈的原則,我們也應當被審判定罪的,因我們犯罪成為神的仇敵;但感謝神,藉著主耶穌的救贖,我們不致滅亡,反得永生,更甚的是我們能作君尊的祭司侍立在神面前事奉祂(彼前二9-10)。

「……我追想這些事,我的心極其悲傷。」(詩四十二4下),顯示可拉的後裔不能如從前般在殿裡事奉,有人因此而推斷是被擄後所寫的詩,因以色列人的聖殿是在被擄後才被拆毀的。被擄七十年後,他們歸回到迦南地重建聖殿,但在過程中受了波折,一度停工達數年之久。也許眼見不能回復從前光景,心裡覺得與神距離十分遙遠,沒法親近神,因而慨嘆:「我的心哪,你為何憂悶?為何在我裡面煩躁?」(詩四十二5)可拉的後裔不是因為失去生活所需而憂悶煩躁,而是因著不能在殿裡事奉神而哀嘆,因著不能進入與神的交通裡而憂悶。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心情?你曾否覺得在禱告中與神距離很遠,不能進入與神交通中?還是只將禱告看作例行公事,早晚祈禱求神賜福、保守平安順利就禱告完畢了。許多屬靈的人禱告不知時間過去,別人看見都不敢打擾他們;他們一下子就禱告半天,我們或許是十五分鐘就睡著了。

他們眼見自己的民本是神的選民,是祭司的國度;但如今卻經歷國破家亡,遭人嘲笑,兩次提及:「人不住的對我說,你的神在哪裡?」(詩四十二3、10)如果我們信主的人事事不順時,或會遭旁人嘲諷,我們還能堅持對神的信心嗎?主沒有應許信主的人免受災難,主自己也曾在十架上也遭受人的嘲諷,被人質疑;但主卻甘願為我們忍受譏誚、辱罵,甚至付上性命的代價。主耶穌明說信徒在世上會有苦難,但在主裡必有平安(約十六33)。

神才能滿足我們心靈的需要

「神啊,我的心渴想你,如鹿切慕溪水。我的心渴想神,就是永生神;我幾時得朝見神呢?」(詩四十二1-2)鹿常奔跳,需要許多水來解決乾渴;詩人內心乾渴,因為外面的東西不能滿足他裡面的需要。有一首詩歌這樣寫:「我心雖小,世界雖大;但大者難使小者足。」原來人犯罪墮落後,設法要以各樣的事情滿足自己肉體和魂的需要,但心靈仍是會虛空的。每個人心裡的空缺都是只有與神接觸、相交才能填補、滿足的。如果主在我們心中沒有地位,人心裡必不能得著滿足,甚麼代替品也徒然;只有與神建立正常、親密的關係,人才能有真正的滿足。

困境迫使詩人呼求神、尋求神;同樣我們常常要看見前無去路,一無所倚時才會來到主面前。往往在逆境中,人才會迫切尋求神,渴望與神建立關係。詩人必定是曾經歷神,才能說出神是磐石、是向他施慈愛的;但時移世易,他感到要回到主面前,這需要一顆渴慕神的心,求主賜我們這樣的心。

鹿不但需要水來滋潤,牠在躲避猛獸的追捕時走進水裡,捕獵者就嗅不到牠的氣味,水就將牠與捕獵者隔開。今天基督徒在世上,也受到仇敵許多攻擊;要勝過牠就要保守自己在基督裡。大衛受膏後,不是立即就登上王位,而是要躲避掃羅王的追殺。他在逃難中遇到各樣難處,寫下大量詩篇,到神那裡得到心靈的安息,得到保障和幫助。神沒有將大衛交在掃羅手中,同樣仇敵沒法加害我們。這篇詩的兩個重點是:只有神才是我們的滿足,

總括而言,這篇詩首先教導我們要追求一顆渴慕神的心,並切實地每天親近祂、建立關係;第二我們雖然已因信蒙恩在基督裡,但要經歷「真」在基督裡,才能勝過世界而來的衝擊。「我的心哪,你為何憂悶?為何在我裡面煩躁?應當仰望神,因我還要稱讚他。他是我臉上的光榮,是我的神。」(詩四十二11)

講於2018年7月29日,未經講員過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