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督的完備

「祂全然可愛。」(歌5:16)

 

有位婆羅門教傑出的學者,鑒於基督教信仰在其本國的發展,心感不安,遂決意盡他所有的力量,以圖對抗。經過了深思熟慮以後,計擬印發小冊子,公佈耶穌基督的缺點與過失,以廣事流傳,以揭發信仰基督的謬誤。

既存這樣的心思,他買了一本新約聖經來開始研讀。化了11年工夫,他在基督的身上,吹毛求疵。結果,不但沒有成功,至終連自己都已確信;他想毀謗的不是別人,而是神的兒子。於是他就接受了基督為主,為救主,並公開地承認他歸正的信仰。

論到我們的主,凡真實尋求真理者,都會像那婆羅門教的學者以後所取的態度;因為基督在道德上的完全,對任何正直無偏見的人,讀四福音時一定會看得清楚。四福音的作者在著述中說出一個人──一位真人──的形像;祂在人生每一個過程、每一種場合,與各種關係上都顯出絕對的完全。這一方面,更該注意就是:祂並沒有遁世隱居到甚麼修道院去;反之,卻自由自在地與祂同時代的世俗人來往;而依然無損於清白。惟因如此,祂民主開明的作風就招來了偽裝神聖的法利賽人最惡毒的批評。 茲從幾方面來研究祂道德上的完備:

相稱的品性

  

有人曾說:耶穌的品性無特長之處;因為根本祂沒有甚麼弱點,有弱點始能顯出長處,但主的品性是完全相稱的,沒有過與不及。雖最善良的人,在德行上都顯有矛盾不平衡的地方;諺語:「身高影也長」,所以人物愈大,他的過錯也愈顯明。但對於主,卻完全相反;祂的品性是毫無瑕疵和矛盾。美德不慎,即流於惡;貞潔稍縱,非失於拘謹矯飾,即失於污穢不潔。勇敢退步,不是變為懦怯,就變成鹵莽。美德的道路既窄且滑,甚易失足偏向;但主的一生,從未偏向一邊。終其一生,在世為人,保持了祂的美德,迄今仍未使其稍有玷污之處。

請注意祂美德之間,非常融洽的關係。在祂的動作與判斷中,含有憐憫而兼公正,但絕無顧此失彼之虞。絕對的真實與無限的慈愛彼此相輔,修飾祂可愛的人格。祂的剛強未使其變為頑硬,祂無須放棄真理的原則,以示仁慈與同情。祂具男女兩性的種種美德,但迄今仍未因其有女性的溫柔優美,而被視為女性型的男子。祂按照情形的需要以柔和待人;但祂嚴厲地譴責假冒為善之徒,或推倒聖殿裡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,兩者態度顯然有別,但是並無抵觸之處。勇敢無畏的精神絕未鼓動祂去嘗試勇而無謀的舉動。

不論發言,或是靜默,同樣顯示祂品性完全的平衡。應當保持靜默的時候,祂絕不出聲;應當說話的時候,祂不會閉口不言。林頓(Canon Liddon)有一段話可以引起我們的注意;他說:「耶穌為教師,祂是溫柔的,但卻敏銳。祂對於別人道德上的弱點,以親切的同情與慈悲來探查他們的傷處,故能深得人心。祂的鎮靜是不變動的,但遏制的熱情仍然奔放。祂雖嚴厲而仍可親,雖然堅決,而仍有同情的餘地;雖然溫和而非『好好先生』去向過犯低頭。從曲折無比的詭詐中,祂搜索並揭發人心的隱惡,但沒有使祂自己的清白受到玷污。」

另一件值得我們注意的事,就是主的品性本身之完全。人多數是因著有一樣顯著的美德或長處而聞名;例如摩西因他溫柔,約伯因他的忍耐,但在耶穌裡面可以找到每一樣的美德。「祂是全然可愛」,祂的言行前後絕無抵觸,祂的一切是永遠一致的。

無比的品性 

凡世人作教師者,自古迄今,不免要作下文所述的五件事,惟獨耶穌則否。由此可見祂確實是無比的。

(1)祂從未收回或更改已說的話。也未曾為發言而道歉,在常人能作到這樣已算是偉大了,但在耶穌根本就無此需要。祂從未說話不經考慮或者犯誇大渲染的通病。祂的口中不曾說出錯誤或者打折扣的話。祂就是真理,祂所說的當然就是完全的真理,所以就無須有更改或撤回講詞的必要。

(2)祂從未向當時的大智慧者受教。其他;即如摩西與所羅門等,都需要有人咨詢,並倚賴別人的幫助。耶穌難得有這樣的機會,但祂都拒絕了人的勸告(約2:24-25)。

(3)祂從未認罪。歷代以來凡大聖大賢總為自己的軟弱,認罪自責;但耶穌從未承認祂不能到達人生之神聖最高的標準,而自嘆不如。相反地,耶穌歡迎人去仔細審察祂的生活(約8:46)。

(4)祂從未為祂的行動有使人難明之處而忙於辯證。例如祂睡在船尾,對於暴風施虐,門徒都大驚失色,而祂則安睡船尾(可4:37-41)。又如拉撒路病了,祂對馬大與馬利亞的呼籲,視若無聞,遲遲起行,同樣的使人會發生誤會。若換了我們誰都會想方法解釋一番,但祂聽其自然,讓時間與神的計劃揭曉以後,替祂去辯護祂自己使人難解的行動(約11:36、21、32、37)。

(5)祂從未請求或允許別人為祂代禱。不錯,祂曾叫三個最親信的門徒與祂一同「儆醒」;但並沒有說:叫他們「代禱」。祂要門徒為他們自己禱告,免得入了迷惑(太26:36-46)。

特性的聯合      

有些品性在同一個人身上是很難同時並存的,但在主的身上,卻能合而為一,並無牽強之處。例如倚賴性與獨立性,兩者之奇異的聯合:祂渴望人的友伴與同情,而一面又自覺有人與神的力量,大可供其應用。祂屢次需要幾個親信的門徒給祂作伴,而一面卻絕不顧慮群眾對於祂的非難與稱譽。在祂的個性裡面,歡欣與嚴肅彼此攜手:在那樓房話別之時,祂溫柔動人的言語中帶著一種說不盡的憂愁與喜樂(約15:11,16:21-22、32);祂是飽經痛苦憂患的人(賽53:3),但同時也是一個被喜樂油所膏,勝過膏祂同伴的人(來1:9)。

關於主的發笑,雖無案卷可稽,但祂給人的印象剛巧與愁苦或冷酷相反。鮑且脫(Otto Borchert)的思想認為:「世人的罪孽給予耶穌的重擔是何等的大,則嬉笑與幽默在祂的生命中決無餘地」,同時他提出一個問題來:「祂真的笑過麼?」但如果祂「被喜樂油所膏,勝過膏祂的同伴」;那末,神聖的發笑,當有其可能。認為祂經常掛著悲天憫人的苦相是不足為信的,四福音的記錄都顯示祂是一個容光煥發,惹人喜悅的人。

這種奇特的聯合最引人注意者,也許是主的尊嚴和祂的虛己(路22:27;腓2:5-8)。祂雖然「柔和謙卑」,但從「所披戴的」肉身中,時常流露出祂的莊嚴神聖的榮光(約7:46,10:39,18:6)。既知道「自己是從神出來的,又要歸到神那裡去」,祂還「拿了一條手巾」,替門徒洗污穢的腳。白雪奈爾(Horace Bushnell)所著《耶穌之品格》一書內,有些精闢動人的話語。他說:「許多人想作得屬靈,結果反變成了遁世苦行;或有對社會習俗的快樂存放任寬大主義者,不久即沉溺世俗,卻作了流風習俗的奴隸;或有非常審慎,戰兢自守免犯罪過者,結果受律法的約束,反而剝奪了身心的自由;或有醉心於至高神聖之自由者,結果則趨向放蕩而過著不負責任的生活──如此,懇摯者成為粗暴,熱誠者變成瘋狂,柔和者到處逢迎,堅毅者頑固自尊,寬大者鬆弛,慈善為懷者,沽名釣譽。可憐,人類這樣軟弱無能,竟沒有一個健全堅定的人物……但基督的品格,永不改變,無需絲毫修正。祂的品性始終如一。祂沒有需要改善之處;沒有過分的地方,需要修改。」

總而言之:「祂是全然可愛的」。在祂裡面,具有道德與靈性之美的一切要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