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會裡面更常聽到「感謝神的恩典」的分享。基督徒的確應該常常存著感謝神的心,正如歌羅西書三章16節說的「心被恩感歌頌神」。但是如果我們細心地聆聽這些感恩內容,就會發現很多都是為一些生活的事情得到神的供應保守等等,而對於認識神的作為,「賜給我們天上各種屬靈的福氣」等等的感恩,少之又少。保羅在以弗所書一章裡面說,「使他恩典的榮耀得著稱讚」,可見大部分基督徒對這種滿有神榮耀的恩典,認識還是非常缺乏的。
不見一人,只見耶穌 (馬太福音17:8)
提起弟兄會,大部分弟兄姐妹們都會想起沒有牧師制,每個禮拜擘餅記念主的教會。迦密堂也有不少講員,是屬於弟兄會背景的教會的。弟兄會的歷史十分悠久,其實對中國教會歷史影響最多的,是大約1827年在愛爾蘭的都柏林開始的一群叫做Plymouth Brethren(普利茅斯弟兄會,簡稱PB)的弟兄會。當時這個PB裡面有達秘等等的弟兄們一起聚會,從這個PB裡面後來出了很多影響華人教會的人物,包括戴德生先生,開孤兒院的穆勒先生,甚至詩歌「何等恩友」的作者等等。
一直知道有不少華人基督徒有看大衛鮑森(David Pawson)的書,或者聽他的講道。直到最近有一次在講靈恩運動,提到鮑森基本上是第四波靈恩運動的代表人物時,才有一些弟兄姊妹表示震驚,原來大家都不是很清楚他的背景。願神藉著這篇文章,讓大家明白,不再看他的書和聽他的講道。也讓大家不用過分擔心,因為我們不清楚的時候犯的錯誤,只要明白了之後改正,保持一個敬畏神的心就可以了。
保羅勸勉信徒務要堅固,也要常常竭力,英文是”always steadfast, unmovable, always abounding”。常常盡力意思是每一次事奉主時,都是用盡所有精神和體力的,將自己所有最好、最重要的,全部作在主身上。保羅常常在這狀態下,用盡所有力時,主就在他身上顯出更大的力來。回想保羅一生為主,他的竭力是不以性命為念的,去到一個地步「連活命的指望也沒有了」(林後1:8)。他的竭力為主,顯出主是真的復活,不然他就不會如此癲狂。
「你所種的若不死,就不能生。」(36節)意思是若基督徒留戀世界的享樂,就生不出好的、屬天的靈性出來,這是沒有可能的。如果要有好的、屬天的靈性,就要輕忽地上的事物。當然,歷世歷代都看見神曾給一些愛祂、屬祂的人在地上生活豐富;但細看這些人,他們的靈性都是美好的,而且大多不在意地上所擁有的東西。所以我們不要以為那些在地上豐富的基督徒,必定是屬肉體的。
那時信耶穌會惹來許多麻煩,被毀謗、被針對、遭家人斷絕關係、被搶去家業、甚至會遭人殺害;而基督徒受浸的目的,是要公開向所有人表示,自己是跟隨主耶穌基督的人,表明自己與主同死、同埋葬、同復活(羅6:3-4),結果當時有不少基督徒藉著受浸公開宣布自己信主後,隨時就會遭逼迫而死。現今在相對自由的社會裡,大部分基督徒已安舒慣了,若要他們為主受點苦就害怕,其實歷世歷代在許多其他地方,信主的人都要時時準備為主付上性命的代價。如果沒有復活,這樣受浸作見證有甚麼益處呢?
「慈愛和誠實,公義和平安」這四樣特徵,是一個好的家庭裡一定會有的。如果家庭出了問題,從這四方面觀察,或者用這四個標準衡量一下,一定可以準確看到很多出問題的地方,並且就此作出合適和即時的修補。詩篇85篇提到耶和華要將平安、好處賜給祂的百姓。可以這樣理解,如果我們留意讓這四樣特徵常常出現在家裡、在教會,耶和華一定會把祂的平安賜給我們的家庭和教會。
萬物原本因亞當犯罪而落在虛空裡,直到基督從死裡復活,就遠超一切之上。因為他是頭一個如此復活,就永遠不再死,神就將他升為至高,得著超乎萬有之上的名(腓2:9-10)。如此,神叫一切萬物都服在基督腳下,可是這不包括神自己,因為一切都是神的計劃,是神叫自己的獨生子降生、傳道,按著祂的心意釘十架而死亡、復活。
基督徒的追求和成長過程中,常常會出現一種情況,「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」。有時看一本屬靈的書籍,或者是一篇文章,聽一些好的講道,或者參加一個好的聚會,明白了一些以前不明白的道理,或者看到一些以前沒有看到的,就以為自己的靈性已經進了一大步。然後我們開始覺得其他弟兄姊妹們還沒有看見,沒有明白,因為他們的屬靈生命還是很粗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