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督徒有時會被人問到,「你是去哪個教會聚會的?」或者我們也這樣問別人。問的原因是因為現今不同的聚會非常多,而且我們也處於一個教會歷史上從來沒有如此多異端的時代。如果希望了解一個基督徒的信仰狀況,從他恆常聚會的地方可以比較快地有初步的認識。
不見一人,只見耶穌 (馬太福音17:8)
保羅的「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」是非常寶貴的事情,但是如果有需要而沒有認錯,沒有悔改,只是用「忘記背後」來遮掩過去的事情,用「努力面前」來轉移眾人的焦點,恐怕只是「謬講神的道理」(林後4:2)。英文KJV的翻譯,是handling the Word of God deceitfully(用詭詐的手法使用神的道)。聖經裡面從來沒有用「事奉」來「蓋過悖逆和頑梗」的教導。掃羅王試過了,也因此被神厭棄了。
基督徒如果看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,有能力而不肯幫助,塞住憐憫人的心,馬上會受聖靈的責備。如果常常這樣,神還會有管教的。但是我們也看到不少滿有愛心的基督徒,沒有留意有人會利用我們的愛心,來達到自己的目的。碰到這樣的情況,聖經其實對基督徒,對懶惰利用人的人,都有明確的教導。
基督徒往往在鬆散了一些時日後才慢慢地後悔,很想「贖回」以前失去的光陰,其實被人利用而損失的時間也類似。以弗所書五章15節提醒我們行事要「準確」(謹慎的原意),做沒有智慧的事情也是像愚昧的人浪費時間,這樣的光陰也需要「贖回」。
提起弟兄會,大部分弟兄姐妹們都會想起沒有牧師制,每個禮拜擘餅記念主的教會。迦密堂也有不少講員,是屬於弟兄會背景的教會的。弟兄會的歷史十分悠久,其實對中國教會歷史影響最多的,是大約1827年在愛爾蘭的都柏林開始的一群叫做Plymouth Brethren(普利茅斯弟兄會,簡稱PB)的弟兄會。當時這個PB裡面有達秘等等的弟兄們一起聚會,從這個PB裡面後來出了很多影響華人教會的人物,包括戴德生先生,開孤兒院的穆勒先生,甚至詩歌「何等恩友」的作者等等。
新約也曾談及嗎哪預表耶穌基督(參約6:31-34)。在此耶穌明顯對猶太人說,嗎哪不是由摩西賜給猶太人的,而是神從天賜下的;等於耶穌基督由天上來到世上,成為世人生命的糧,可見世上每個人都應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。人肉身的飢餓可以由世界解決得到,但人心靈裡面的飢餓不能用地上的食物來使之得著飽足,惟有耶穌能解決,因為祂是生命的糧。當人接受耶穌為主,讓祂進入心裡,神就應許他永遠不餓不渴。
一直知道有不少華人基督徒有看大衛鮑森(David Pawson)的書,或者聽他的講道。直到最近有一次在講靈恩運動,提到鮑森基本上是第四波靈恩運動的代表人物時,才有一些弟兄姊妹表示震驚,原來大家都不是很清楚他的背景。願神藉著這篇文章,讓大家明白,不再看他的書和聽他的講道。也讓大家不用過分擔心,因為我們不清楚的時候犯的錯誤,只要明白了之後改正,保持一個敬畏神的心就可以了。
愛主的基督徒等候主再來,自然小心留意這些事情。其中有一樣我們應該更加留意的跡象,在主回來之前一定要發生的,是世人對基督徒的恨惡:「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,也要殺害你們。你們又要為我的名,被萬民恨惡」(太24:9)。如果我們翻查一下歷史,就會發現常常一個地方迫害了基督徒和教會以後,神就用各種巨大災難,「末日式」地審判那個地方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