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:提後2:6-7
當人回顧過去,常帶著一種心思,不要再讓日子白過,要有清晰的目標,努力去達成。有一種職業名叫農夫,按照聖經所說,我們都是農夫(屬靈的),但願我們都以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人生。從經文中看見,保羅對提摩太語重深長的勸告。那時保羅在牢獄中,甚麼也做不到,但心裡卻很有力。他囑咐提摩太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,不但自己要堅固,也要將這些事教導那些能忠心教導人的人,將神的真理傳承下去。
保羅要提摩太思想他所說的話,因為他深信凡事主必給他聰明(7節)。這話背後還有一個意思,是指自己會有一日回到主那裡,提醒提摩太總有一日他要自己面對當前的景況。當時對提摩太來說,保羅是他屬靈的父親,但保羅要提摩太記住真正帶領他的是耶穌基督,要他在主的恩典上剛強起來。我們行事為人是向主負責,而不是向人。我們的幫助是從祂而來,遇到困難時,要先尋求主。若我們不向主求,主不會給。主看重尋求祂的人,必給那重視祂的人。
農夫工作的目標是收成。如果真的想有收成,就必須下工夫,親力親為;不下工夫,表示他心裡不重視有沒有收成,這樣的態度休想得到糧食。聖經常用當時的人所熟悉的事物來解明真理,叫人藉此反思屬靈的生命。保羅這樣對提摩太說,可見提摩太或許因一些困難,而不想勞力,不想再堅持事奉下去。如果農夫見撒種後不見農作物發芽生長,再澆水也不見成果而放棄,這樣我們就沒有糧食了。縱然時間很長,但心裡要存著經過勞力就能得到,這個似乎是保羅要提摩太思想的。在他軟弱時,叫他思想,叫他剛強起來。
如果將以前基督徒的見證與現代基督徒的見證作比較,我稱以前的基督徒是「實幹型」的。有些神所重用的僕人,他們所講的未必百分百準確符合聖經的意思,但他們在生活中切實按真理而行,有許多生活見證。現今一些基督徒我稱之為「研究型」的,他們解釋經文的字句很仔細,甚至參考原文,但傳遞出來的信息卻不能感動人。兩者的分別是在於生命的不同。研究是對的,我們讀聖經時要準確;方法要清晰是對的,但徒有知識而不落實去行,也是沒有用的,帶不出實際的果效來。勞力的農夫當先得糧食,這不單只針對傳道人而言,而是每個信徒,其他經文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的講法。
加拉太書六章7節用了類似的比喻幫助我們明白屬靈的道理:「人種的是甚麼,收的也是甚麼」。當時加拉太教會有一說法,認為單信主不足夠,還要行割禮和摩西的律法,靠行為稱義,但保羅很嚴厲的回答,直言義若是靠律法而得,基督就是徒然死了。在舊約時代,人到神面前來要靠遵守律法,若無法遵行就要獻祭贖罪。神要人知道到祂面前來,是要根據祂的標準;但歷史證明,以色列國和猶大國最終也是偏離神的道,不聽從神的話。如果用「人種的是甚麼,收的也是甚麼」來看舊約以色列人的歷史,這是很真實的寫照,神的話是真確的。雖然如此,神留下一線曙光,聖經裡許多預言都說到有一位彌賽亞來拯救以色列人,就是新約的耶穌基督。神親自成為人,到世上來擔當我們的罪。神是聖潔公義的,有要求和有標準的,人靠自己永遠不能到神面前,耶穌基督是我們惟一的道路,使我們與神和好、恢復關係。「不要自欺,神是輕慢不得的。」當時有人走了極端,他們反對律法主義,結果變成了自由主義,不受約束,隨意而行。保羅就此告誡這樣的人,得到救恩後,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「種甚麼就收甚麼」。
有人以為聖經雖然是如此說,但現實歸現實,就按著自己的心意而行。保羅說「不要自欺」,「自欺」是自己想一些理由來為自己開脫,許多從自己心裡出來的想法,我們要小心。我們不是向自己的心負責,而是向神負責,因我們是靠祂的恩得拯救的。我們不是靠律法得救,但我們要承傳律法的內容,全律法都包在「愛人如己」這一句話裡。我們倚靠的是聖靈和祂的引導,聖靈是為真理作見證的(參加5:16-18)。
「順著情慾撒種的,必從情慾收敗壞;順著聖靈撒種的,必從聖靈收永生。」(加6:8)聖經要我們從兩個角度去看事,好的和不好的結果。神本是要我們得到好結果,神救我們要得豐盛的生命,但要我們按祂心意過生活;但人很容易自欺,一些顯而易見的道理,卻不曉得應用在屬靈的事上。以讀書為例,如果平時不努力溫書,考試的成績就不會好。人平時生活如何,就帶來甚麼結果。在屬靈的層面,生命成長的多少與怎樣生活有密切關係。不錯我們是靠耶穌基督的恩得救,但不要輕忽生活,要謹慎每個選擇。雖然神出於憐憫會赦免人的罪,但人仍要承受犯罪的後果。作「農夫」要為自己的人生、屬靈的生命用心經營。神是輕慢不得的,當有一日站在神面前,你是不是一個為神所交付你的時間、金錢忠心努力的僕人?一切運用得討神喜悅嗎?
「順著聖靈撒種,就順著聖靈收永生。」這話是否與單信主就可得永生有衝突?是否表示要靠努力才得救恩?不是。我們要先認識永生是甚麼。主耶穌說:「認識你獨一的真神,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,這就是永生。」(約17: 3)有人以為永生純粹就是上天堂,但是到天堂要見誰?做甚麼?為著甚麼?他們沒有思想。有人不明白神既是慈愛的,為何讓一些人落在火湖裡,永遠受苦。天家、天堂、永生,是代表永遠與神同在;相反,火湖、滅亡是代表永遠與神隔絕。一個罪人若接受耶穌作救主,恢復與神的關係,就能得救;但如果他拒絕,不重視這件事,神不會迫人信祂,祂乃是感動人、勸誡人,要人自己去選擇。如果一個人很羨慕與神同在,又愛慕主的顯現,主一定會讓他知道,一定會保守他得著永恆的生命,與神永遠同在。
認識耶穌基督,必帶來改變。我們為著甚麼努力,就代表著想要得甚麼。這個世界千方百計要我們朝著情慾方面去(加6:8),確實我們裡面也有這傾向,所以我們追求真的需要付上一點力,也要靠弟兄姊妹彼此勸勉。在不同的節日裡,商家會推出許多廣告和宣傳,挑起人的慾望去「吃買逛玩」,一些基督徒問可以如世人一樣做嗎?其實這不是「可不可以」的問題,而是「應不應該」的問題,要問的應該是「神是否喜悅我這樣做?」彼得說神賜給人極寶貴、極大的應許,叫人可以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,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,那麼我們就不應再順應屬世慾望的要求來過日子,如同不認識神的世人一般。謹記聖經的話:「順著情慾撒種的,必從情慾收敗壞」。如果我們動不動就順應世俗潮流、肉體的傾向來撒下一些不好的種子在心內,就只會有壞的結果。
我聽過一個見證,有一年輕人十多歲時經歷文革,那時沒有教堂聚會,很少聖經,傳道人只能暗中到各家裡講道。那時參加聚會很不容易,禮拜日早上起來要走兩個小時,其間要穿過田間小路,走到一間屋,裡面有一小水井,勉強有兩間房,有些石頭作凳,這就是聚會的地方。他們吃午飯時,各人拿出帶來的食物一同分享,只是一些粗糧,蕃薯、乾糧等,卻吃得很滋味。休息之後,再聽道三個鐘。他們渴慕親近神,體會到神話語的寶貴,十分認真追求生命成長,他們的生命必然豐盛。我們不要讓自己後悔,神既為我們預備最好,想我們得到好收成,我們就要去得!
「行善不可喪志,到了時候就必收成,若有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」,意思是叫我們好好管理自己的人生,要像農夫一樣勞力,要有好的收成。此外,也要顧及鄰舍、身邊的人。哥林多前書三章6-9節提到田地,田地是指教會,耕種的是神自己。雖然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,但有好的收成,其實有神的保守。保羅從種植的角度去看,把種子放入泥土,澆水才會有收成,但事實是只有這兩樣不能保證一定有收成的,種子本身更重要,是神的能力叫它生長起來。只要照著神的指示行,神在背後會叫我們成長。正如一棵植物,只要我們定時澆水栽種,有足夠陽光和養分,它就會生長起來。生命裡藏著神很大的能力,一粒微小的種子竟能長成完全不同的植物。神可以創造宇宙萬物,可以從無變有,在我們屬靈的生命裡沒有的,不能做到的,神有能力在我們裡面創造出來。耶穌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裡面,叫我們做得到。我們不要灰心,不要信不過神,要像農夫一樣忍耐等候收成。「栽種和澆灌的都是一樣,將來各人要照自己工夫得自己的賞賜」,換句話說,神看重的不是果效,收成多少最主要是神自己的管理,我們的責任是配合神,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(林前3:9)。神是創造宇宙萬物的,祂給我們機會與祂同工,這是值得我們何等的感恩。我們的人生,以至整個教會都是神的工程,神的田地,種得好與不好與我們生命的成長有直接關係。我們每一個都是農夫,我們的見證,生命的成長,都要配合神的心意。
「早晨要撒你的種,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,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;或是早撒的,或是晚撒的,或是兩樣都好。」(傳11:6)。當我們願意跟從神的心意行,祂必讓我們看見祂的作為伴隨左右,當我們停下來,神也會停一停,等到我們肯作時,祂才繼續。田地、陽光、水分都是神預備,種子也是神預備,但若農夫一點不動,不肯撒種,不肯開墾,最終都是沒收成。「看風的,必不撒種;望雲的,必不收割。」(傳11:4)常常看環境作事,最終甚麼也作不成。我們要學習將神的事情放在第一位,怎樣忙也要做。農夫也是這樣,無論有多忙碌,每天都要去田裡看看所耕種的,做應做的。若今天不做,明天就不會有改變,而且有些事情時間過了,就不能回頭再做。我們要常存一種態度,就是隨時預備,把握機會去做主所要我們做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導及社會觀念的灌輸也會影響我們,例如怎樣以最少的賺取最多,這些想法若不去提防,用在屬靈的事上,也很容易會出問題。
神是永生的神,在天上看著一切,並且祂會按著我們的工夫賞賜我們。即使沒有人知道,但神必定知道,神在暗中察看,祂會賞賜你的!因此我們就應努力去做,盡力去做。只要我們的生活方向對準神,在神給我們的範圍內盡上了本分與努力後,就專心仰望神自己的工作,如農夫等候收成。在新一年整理自己的思想時,不要被過去所纏累而裹足不前。田裡若有石頭和雜草,就將它們清除,泥土不好就加水滋潤;主既給你仍有時間,就要好好做一個勞力的農夫,對得起愛我們的神。
(講於2021年12月19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