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行父命

Loading

經文:太廿一28-32

耶穌:「一個人有兩個兒子,他來對大兒子說:『我兒,你今天到葡萄園裏去做工。』他回答說:『我不去』,以後自己懊悔,就去了。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。他回答說:『父啊,我去』,他卻不去。你們想這兩個兒子,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?」他們說:「大兒子。」耶穌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: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。 因為約翰遵着義路到你們這裏來,你們卻不信他;稅吏和娼妓倒信他。你們看見了,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。」

這是耶穌回應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有關權柄從何來的問題後,接著說出的比喻。祭司長和長老們以為回答耶穌:「不知道」約翰的洗禮從哪裡來,就可以避開耶穌的提問,但耶穌沒有放過他們,更說了兩個兒子的比喻,指出他們的心硬。比喻中提及一個人有兩個兒子,他們對父親叫他們到葡萄園去工作的反應各有不同。大兒子起初的反應是「我不去」,但後來改變主意,就去了;小兒子起初的反應是「父啊,我去」,但後來沒有去。我還想到以下兩個反應:

  1. 起初說「去」,後來真的去了。
  2. 起初說「不去」,後來真的不去。

按照起初所說的去行,是父喜悅的;一意孤行不聽從父的,是悖逆的兒女。面對父親的吩咐,我想後來提到的兩種反應較少。相信大部份人都如經文中大兒子或小兒子的反應,這也是今天許多信徒的寫照。

大兒子起初說「不去」,但後來他懊悔了。或者他想到這樣不聽從父親,不尊敬父親是不對的;起初他不情願,但後來他選擇聽從。父親叫他當天就到葡萄園去,經文沒有說他猶疑了多久,但他最後都去了。如果我們今天仍有一些事情沒有照父神的吩咐去做,求主幫助我們趕快如大兒子般懊悔,把握機會,行起初神叫我們行的。

小兒子起初說「去」,但後來不了了之。就好像我們口裡聽從神,心卻遠離祂;又好像聽道而不行道的人,信仰和生活沒有結合,白白浪費了光陰。

接著耶穌將稅吏和娼妓與祭司長和長老作比較,指出那些人看為罪人的(稅吏、娼妓),比人看為義人的宗教領袖(祭司長、長老)更先進神的國。因為前者信神所差來的施洗約翰,因他所傳的義道而悔改;但後者不信神所差來的施洗約翰,沒有因他所傳的義道悔改;也沒有看見罪人悔改而懊悔自己的不信。約翰福音六章28-29節記載:「眾人問他說:『我們當行甚麼才算做神的工呢?』耶穌回答說:『信神所差來的,這就是做神的工。』」祭司長和長老因為不信耶穌是神所差來的,所以耶穌的話他們一句也聽不進心裡,不肯悔改。他們失去進葡萄園為主作工的機會,不能成為父神的見證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