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:約十一1-44
信徒讀這段經文時,大多集中於兩點:
- 全本聖經最短的一節經文:「耶穌哭了。」(34節)(按:原文沒有分章節)因為顯示出耶穌與人一同難過、感同身受。其實除了哭,耶穌還有其他情感的流露,例如歡喜。有些基督徒情感很豐富,很容易流淚,但要注意自己是否憂主所憂,樂主所樂。如果我們的情感表現與主的相違背,就要找出原因。主耶穌曾這樣形容當時世代的人:「我們向你們吹笛,你們不跳舞;我們向你們舉哀,你們不捶胸。」(太十一17)這樣的表現顯出與主不同心,不明白主的心意。第33節記述主耶穌心裡悲歎,又甚憂愁,但主耶穌悲歎和憂愁的原因,卻與群眾不同。這提醒了我們要認識自己的情感是否與主一致。這認識是從逐漸認識主,體會祂的心腸而來的。耶和華曾帶以西結到聖殿去看可憎的事,其中一幕是婦女在聖殿裡立一個名叫搭模斯的偶像(結八14)。拜這偶像的人認為綠色蔬菜若在炎熱的夏天枯乾或死亡,是因為搭模斯死了並下到了陰間;他們就為他的死亡悲哀哭泣。這樣為偶像哭,在神眼中是可憎惡的。
- 「復活在我,生命也在我,信我的人,雖然死了也必復活。」(25節)這是大家很熟悉的經文。不過,若我們細心閱讀這章經文,就會發現全章共有44節,但其中用了16節(即超過1/3的篇幅)來記述耶穌延遲去伯大尼家的情況,當中蘊含許多重要的信息。
伯大尼家是耶穌所愛的,但祂仍容許不幸的事發生在這家的人身上,就是主所愛的拉撒路死了。經文提及許多人從耶路撒冷來看馬大、馬利亞(伯大尼家),為她們失去弟弟而悲痛。但主耶穌知道拉撒路病了時,卻說這病不至於死,拉撒路只是睡了。起初門徒聽見耶穌這樣說,以為拉撒路真的是睡了,後來耶穌才明明地說他已經死了。事實上,在人看來他的確是死了,因為人沒有能力使他復活;但在神看來拉撒路卻只是睡了,因為神能使他復活。「論到睡了的人,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,恐怕你們憂傷,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。」(帖前四13)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臨到,但主耶穌知道。我們憑信看見死了的信徒到神那裡去,但主耶穌不需要信也可以看見。祂容許死亡發生在祂所愛的人身上,因為在祂來說他們只是睡著而已。拉撒路的病,其實是父神要他經歷死亡和復活,成就祂的計劃和心意。
當馬大打發人去見耶穌,通知祂拉撒路病了,並求祂去看他時,耶穌對那人說:「這病不至於死,乃是為神的榮耀,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。」(4節)但耶穌過了兩日後才出發去馬大家,及至耶穌到達的時候,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(17,39節)因此,當報信的人回到馬大家時,拉撒路應已死去,他還能如實將耶穌所說的告訴馬大:「這病不至於死嗎?」主耶穌的話既然與實際情況不符,人怎能信呢?拉撒路死了,馬大和馬利亞頓失所依;為何主耶穌要這樣製造艱難,使他們的希望落空,又用祂的話叫他們困惑呢?一個人死了,眾人在哀傷之際,耶穌還要製造出這樣的環境,打擊人的信心嗎?其實神這樣安排,用心良苦。祂不但要藉著這件事磨練門徒、馬大和眾猶太人的信心,也要叫神得榮耀,又要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,顯明復活在我,生命也在我,信我的人雖然死了,也必復活的真理。
事實上,不少基督徒信神是糊裡糊塗的,唱詩歌時像「唸口訣」一般,死板地誦唱,沒有感情,反映他們的信是不清不楚的。門徒雖然已跟從主一段時間,但他們的信心其實並不穩固,而馬大的信心也只是人云亦云的信;主若不去解決、對付,他們都不能夠跟從主到底。所以神設計了拉撒路復活這一幕,具有重大意義:拉撒路的復活除了造就了門徒、馬大和眾猶太人的信心外,更塞住了財主的口。因為財主曾說過若拉撒路復活,他的兄弟必信(路十六27-31);但相反,財主的兄弟不但不信,甚至計劃殺害拉撒路和耶穌(約十二9-11)。
主耶穌向門徒表示,因自己在拉撒路死時不在那裡就歡喜,這實在令人難以明白,惟有神的兒子才可以這樣說。耶穌之所以歡喜,故意不趕去救拉撒路,是為門徒和馬大的緣故,祂這樣做是要顯出他們信心的狀況。在主耶穌叫拉撒路復活這件事上,從門徒所回答主的話能看出他們的信心明顯未到「信耶穌能使死人復活」的程度。雖然門徒曾經看見耶穌使死人復活的神蹟,也聽過祂的教導,並知道祂的為人,但他們對主耶穌的信還未穩固。信心是一個過程:「本於信,以致於信」(羅一17)。真實的信心,是會一直增長的。所以,我們也要常常省察自己的信有否增長。
神在信祂的人身上有絕對的主權,祂很清楚每個人的信心狀況,包括門徒、馬大和眾猶太人。主耶穌知道祂快要釘十字架,若他們不信,神兒子復活的大能和生命就不能藉他們彰顯。於是,祂就揀選拉撒路,叫他為神的緣故經過死亡,並且復活,好顯出神的榮耀,又好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,並叫周圍的人知道:凡活著信祂的人,必永遠不死;信祂的人雖然死了,也必復活。
有一次我在病中領悟到,神若叫我某方面衰殘,就會使我另一方面興旺。當我生病時,我的身體雖然很軟弱,但靈裡卻很清醒。就好像主耶穌說的話,再加上當時的環境,促使周圍的人思想到復活的事,為要堅固他們的信心。耶穌對馬大差來的人說:「這病不至於死!」但事實上拉撒路的確死了,對每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折騰,特別是這句話出於行過許多神蹟,帶有能力的主耶穌口中。聽見的人,內心都在死亡與不死之間掙扎,可是信心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鍛練出來的。當馬大看見主耶穌,她第一句話就顯出她認為耶穌這時才來到已於事無補了。也許在拉撒路剛死去的那天,馬大和眾人仍存有一線希望:希望耶穌出現,使他復活,因為他們之前已聽過或看過耶穌使死人復活的神蹟。但拉撒路如今已死了四天,而且埋葬了,他們的信心也隨著「死去」。馬大對主耶穌有信心,但還未達到主耶穌所要求的信。一個人初信主時的信心好比未經琢磨的寶石,神或會將他安排在艱難的環境中,鍛練他的信心,信心經過鍛練就會生盼望:「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,忍耐生老練,老練生盼望,盼望不至於羞恥。」(羅五3-5)有時神會藉著艱難的環境磨練我們的信心,但經過磨練後,神的道就會更深地進入我們心裡,信心就因此增長了。
現在,我們會看見馬大起初的信其實未完備,因為馬大與耶穌對答後,耶穌問馬大:「你信這話嗎?」主耶穌清楚每個人的信心狀況,所以祂並不是為了要知道她是否相信。耶穌這樣問馬大,其實是要她思想自己對祂所說的話有沒有信心,要她省察自己。生命成長與信心成長是成正比的,真信心是活的,會隨著信主的年日增長,並且經過環境的鍛練後變得更堅固。因此,主耶穌安排這艱難的環境,又說出一句使人難以接受的話,目的是磨練人的信心。馬大回答主耶穌的話,在人看來雖然全都正確,但主耶穌卻不滿意。馬大的信心如此受質疑,在眾人面前不免有損面子,但人的信心必須要通過主耶穌的考驗才能更進一步。如果馬大在拉撒路復活前就離世,她的信還未成全和完備。而馬大信心不足的狀況,在耶穌叫人挪開大石叫拉撒路出來時就全面顯露出來了。那時她說:「主啊,他現在必是臭了,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。」(39節)她這樣說表示她心裡認為拉撒路不可能復活,而耶穌的回答也為馬大的信心下了判斷:「我不是對你說過,你若信,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?」(40節)這顯示主耶穌認為馬大沒有把祂之前所說的話聽進心裡。信心能使人看見神的榮耀,但馬大看不見。主耶穌看來好像一直在針對馬大,但祂知道若不是這樣,祂說「復活在我」的真理,就不能真正進入馬大的心裡。人的心很容易會對神的話築起厚牆,聖經形容這是「油蒙了心」(賽六10),意思是心外的皮長了繭子,對神的話沒有感覺,後果可能是滅亡。
若對神有全備的信心,神每句話必觸動你的心,就好像兒女小時候對父母的信是百分之一百一樣。神的話臨到信的人,好比兩刃的利劍,又好像大錘,或從天降下來的甘霖,滋潤人的心;各樣的功效都會顯露出來。每次我們聽見神的話,若去遵行,我們的心就變得柔軟一些;若不聽從,心就多一層脂油,變得剛硬一些。艱難的環境,就像磨石,能磨去我們心中的繭。
主耶穌對待馬利亞不像馬大,但主耶穌不是偏袒。祂知道每個人心裡真實的情況,馬利亞的信心沒有問題。因為她聽道是由愛慕開始,並且她聽道是付代價的,代價就是被馬大責怪。她聽道也一定很專心,神的話必深深植根在她心裡。真實的信心是活的,隨著信主的年日和環境逐漸增長。馬利亞的信雖然未達到克服憂傷的地步,卻實在是活的。在安息聚會中,我們也會為喪家憂傷,陪他們難過,但最重要是將主給我們的平安和喜樂帶給他們。
總結來說,主耶穌為甚麼悲歎和憂愁呢?祂是憂愁門徒、馬大和猶太人信心太遲鈍。馬大熱心愛主,殷勤服事,她的自我形像一定很強,以致神的話不能進到她心裡。她接受神的話,但不入心。門徒的情況與馬大的情況也差不多,他們雖然見過耶穌曾使死人復活,但信心還未穩固。因此,主耶穌安排拉撒路經歷死亡和復活,為要堅固他們的信心;亦因為這個緣故,祂的歡喜、憂愁、悲歎、眼淚、榮耀、復活生命大能都一同顯露出來。
若我們的信心蒙了脂油,求神一一為我們削掉。要記住主耶穌的話:「豈不是對你說過嗎?」求主賜給我們活的信心,使我們能看見祂的榮耀。
講於2017年4月21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