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:林前十1-13
這段經文兩次出現「鑑戒」一詞。鑑戒的意思是以過去發生的事作為警惕、警告。雖然經文中提到的是舊約時代發生的事,但因為是寫給「末世的人」,所以裡面的信息也是今日的信徒應當留意和應當作為鑑戒、警戒的。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和末世的人以這些事為警戒,他將自己也包括在內。
哥林多教會的紀律很差,在保羅寫給眾教會的書信中,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是最長的,他的心情是沉重和哀傷的。哥林多前書有關教會紀律,後書有關教會工人的性格。哥林多教會收到前書時,有些信徒不滿保羅的指責,甚至攻擊保羅。因此保羅在後書述說自己在主面前怎樣作工人,及為自己的使徒身分辯護。根據歷史記載,後來哥林多教會與保羅決裂。
保羅將自己和哥林多信徒包括在警戒之列,其實他沒有犯哥林多信徒所犯的罪,但他願意與他們一樣學習,提醒自己。這是事奉神的人應有的性情。可是如果只有警戒,沒有處分,警戒就沒有作用。如果神的警戒是這樣,神就不能稱為神;警戒背後必須有能力執行刑罰,這樣警戒才有意義(阻嚇作用)。正如法官警戒犯人後,犯人若再犯,法官就要執行刑罰。不然,整個司法制度就形同虛設了。
神不喜歡警戒人,祂喜歡:「將他極豐富的恩典,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,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。」(弗二7)人蒙恩得救後,神恩典的作為會一直在他身上,直至將來神的榮美和作為顯在他身上,成為眾人的榜樣,給後來的世代看。
無論是榜樣,或是鑑戒都有同樣功用,就是彰顯神的所是,使人知道祂是怎樣的神。羅馬書稱那些信主得救的人為蒙憐憫、作預備得榮耀的器皿,這些器皿蒙潔淨後用以裝載神的榮耀(羅九23)。因此,每位信徒必須悔改、認罪,求主的寶血潔淨。基督徒要追求聖潔,惟有聖潔才能彰顯神的榮耀;若裝載污穢,器皿就污穢,虧缺神的榮耀。另有一種器皿稱為彰顯神忿怒權柄的器皿,埃及法老王就是個例子。他遭神打碎,顯出神的忿怒。
經文中的雲裡、海裡代表浸禮,嗎哪預表屬靈的食物,磐石預表基督。在曠野的以色列人,多半是神不喜歡的。換句話說,即使今天有稱為信徒的受了洗,不代表就是神所喜歡的。這是第一項警戒。神不喜歡的人,倒斃在曠野。但一個人軟弱跌倒,不代表他不得救;要視乎他心裡的態度。如果他心裡為自己憂傷、順服、悔改、自責,這是神喜歡的。相反,如果他內心不忿、反抗、威嚇,這是神不喜歡的。摩西和亞倫都曾跌倒,但神顯出祂的憐憫,他們最後都悔改。
一個人信主前犯罪尚可理解,信主後若能悔罪並決心改過,這是神悅納的。如果一個信徒犯罪後只知罪,沒有悔罪,對罪的態度不誠懇,這比他所犯的罪更嚴重。當拿單責備大衛,大衛即時承認自己的罪,後來更寫下詩篇五十一篇,流傳民間唱誦,公開自己的罪。
每位信徒也要以以色列人的事為鑑,警戒自己。在我信主的歷程中,認識有好幾位在教會裡面比較年長的信徒犯罪跌倒,甚至離棄真道,離開神。所以我們要謹慎,不要重蹈覆轍。因為自己以為站立得穩的,更需要謹慎,免得跌倒。凡有事奉崗位的,自己更加應該謹慎。神沒有隱瞞前人犯罪的事,因為祂要以此為後人的鑑戒。前述那些倒斃在曠野的以色列人,代表未得救的。倒斃是指那些被神擊殺的,因為他們貪戀惡事,數目是多半,估計可能有三份之二,剩下的以色列人應是存著敬畏的心跟從主的。
貪戀惡事總括有四樣:1. 拜偶像。2. 行姦淫。3. 試探主。4. 發怨言。其中發怨言在以色列人中經常發生。他們曾為食物、水和行程發怨言,在窺探迦南地後又埋怨摩西。其中有一次可拉與他的同伴結黨奪權(參民十六1-35),他們召集以色列人二百五十個首領,挑戰摩西和亞倫的權柄。摩西和亞倫俯伏在眾人面前,最後神出手擊殺可拉黨。當初摩西和亞倫出來事奉都不是出於自己的意思,而是出於神的選召和吩咐;神選召的人,神必為他出頭。可拉黨惡待摩西、亞倫,即惡待神。神的怒氣向他們發作,使地裂開吞吃了他們。神吩咐摩西將那二百五十人的香爐打成銅片,包著銅祭壇,使日後每個來獻祭的人看見祭壇就想起這件事,提醒他們神設立的事不能由人作主、不能擅自更改。神說有就有,命立就立,不由得人喜不喜歡。審判過後,神的怒氣平息了,但豈料第二日,以色列人的會眾又向摩西和亞倫發怨言,控告他們殺了耶和華的百姓。這時神的榮光突然顯現,再擊殺以色列人,後來幸得亞倫照摩西吩咐為他們贖罪,站在活人和死人之間(即站在發怨言和沒發怨言的人中間),才止住神的忿怒。瘟疫隨著怨言蔓延,以色列人遭瘟疫死的,共一萬四千七百人(參民十六41-50)。若在事奉人員中間有怨言發生,必須同心禱告;不要讓怨言蔓延,因為這是不智慧和不敬畏神的。有些事情,不由得我們去處理和發表意見。如果我們一向熱心追求又認真遵行真理,明白神的作為和做事的法則,我們才可參與其中。如果我們對聖經的教導不熟悉,應交由負責的弟兄姊妹處理,更要敬重那些在我們中間服事和教導的肢體,若叫他們憂愁,就對我們無益了。
經文也提及基督徒會遇見試探。有些信徒會在試探中跌倒,沒有跌倒的,不要因為別人跌倒而沾沾自喜,反要謹慎,恐怕下一個是自己。每個人的本性,都有自義的傾向。大多數人認為拜偶像是試探,犯姦淫是試探,但很少人留意到有些迷惑、引誘,會叫人去試探主。當我們聽到一些人對某事情的看法,很容易受影響就發怨言。以色列人在曠野倒斃的,發怨言的佔大多數,怨言看來最不似是試探。埋怨的人不是埋怨事情,而是埋怨神和祂的教導,這使他成為神不喜歡的人。試探人的事各式各樣,有情慾、金錢、說謊、驕傲,跌倒後的心態很重要。
試探臨到時,我們要謹慎,不要自以為站立得穩。此外我們要知道那是神允許的;既是神允許的,神必賜給你能力勝過試探。當試探臨到,你只管到神面前,說:「神啊,你是信實的,我遇到試探,會軟弱跌倒,求你幫助,不然我就會得罪你。」我們不比別人強,沒有主的幫助,我們也會跌倒。今天我們仍能站立,不是我們有能力,而是證明神是信實的;在試探中,祂必然為我們開出路,叫我們能忍受得住。神允許試探臨到,是要信徒學習忍耐。當我們肯忍受試探,神就會加能力給我們。不要求神幫助後,就立即去犯罪,這是口不對心的祈求。
所有信徒都會遇見試探,以色列人有二百萬人在曠野,但大多數是神不喜歡的,試探不會只臨到神不喜歡的人。當我們遇見試探,內心對神和對祂的道的態度,可反映出我們靈性的光景和信仰的情況;也可藉此決定我們是神喜歡的或是神不喜歡的。神以前人的事作為我們的鑑戒、警戒,目的是要我們懼怕和要我們謹慎生活。但願我們都站在小數人中,敬畏神,信服祂,遠離惡事,不要發怨言試探神。
講於2017年4月2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