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耶穌召門徒

Loading

經文:太四17-22

「從那時候,耶穌就傳起道來,說:「天國近了,你們應當悔改!」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,看見弟兄二人,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,在海裏撒網;他們本是打魚的。 耶穌對他們說:「來,跟從我!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。」他們就立刻捨了網,跟從了他。從那裏往前走,又看見弟兄二人,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,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,耶穌就招呼他們。他們立刻捨了船,別了父親,跟從了耶穌。」

經文出現兩次「立刻」,來形容門徒回應耶穌的呼召(19、22)。或許有些信徒覺得他們對一個陌生人(耶穌)的呼召,有這麼激烈的反應很不尋常,懷疑他們沒有經過深思熟慮。但若我們參考其他經文,就知道門徒在此之前已聽聞和見過耶穌。當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後,隨即宣告耶穌是神的羔羊,除去世人罪孽的。約翰(耶穌的門徒)和安得烈想必也聽見這個宣告,因為經文記載安得烈找彼得時說,他和門徒約翰曾與耶穌度過一夜,知道祂是彌賽亞,並叫彼得一同去看耶穌。根據這些資料,我們相信約翰、安得烈、彼得和雅各之前對耶穌已有一些認識,因此當耶穌呼召他們,他們就立刻撇下一切跟從祂。此外,那時以色列人一直等候彌賽亞國度的降臨,他們希望彌賽亞能帶領他們復興,脫離羅馬的管治。(彌賽亞是希伯來文,希臘文是基督,即是受膏的君王。)門徒也抱著這樣的心態,希望跟從耶穌,成為復興以色列國的一員,所以他們立刻接受耶穌的呼召。

耶穌是王、是基督、是彌賽亞,今天我們也是信靠這位主、這位王,「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,說:天國近了,你們應當悔改。」(17節)這個國將來在千禧年時必然應驗,主耶穌是這國度的君王,我們一同被召歸於祂,成為天上的國民。從前門徒立刻跟從耶穌,面對這位君王的呼召,我們的態度是怎樣?

我事奉的教會,曾有不少人來聚會,有一年來了大約一百人,但過了不久只剩下五人,最後只留下兩三人。許多人願意信耶穌,但他們的信不是聖經所說的信。他們只希望藉著信耶穌得祝福、進天堂;若要他們以耶穌為生命的主宰,在生活裡聽從祂的吩咐時,他們就卻步,不來聚會了;情況與門徒起初被召跟從主的積極反應,迥然不同。如果我們不接受主對的呼召,恐怕我們還未清楚救恩的寶貴;還未認識主的尊貴,不明白祂是生命的主。

門徒以行動來回答主耶穌的呼召,經文記載有「立刻捨了網」、「立刻捨了船,別了父親,跟了耶穌」,那麼跟從主就不需要工作嗎?不顧親情嗎?今天我們跟從主,有甚麼攔阻?或許是生活,或許是親情,這些都會成為我們信仰上的障礙。我們與神的關係是很微妙的,若有攔阻,與祂就會漸漸疏遠,不覺得主吸引。即使我們常常參加聚會,內心對主仍是冷淡的。

有些事奉人員,每逢有親人約會就選擇不參加聚會,沒有在眾人面前建立榜樣,親情無疑成了他們跟從主的障礙。有些比較屬靈的信徒建議,找對像最好選擇與自己靈命相近的,不然很容易受影響。我們被召跟從主耶穌,生活的中心就不再以自己和親友為主,而要以主耶穌為主。當主在我們心裡居首位,我們的選擇就會先遵行主的心意。主耶穌要求少年的官變賣一切,然後來跟從祂。我們信主後,觀點要改變,一切都是為神,不是為自己。

彼得對耶穌說:「看哪,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,將來我們要得甚麼呢?耶穌說:『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這跟從我的人,到復興的時候,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,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,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。』」(太十九27-28)我們盼望得到彼得所得到的,就是成為坐十二寶座上的一份子,但我們從來不會好像彼得一樣跟從主。但願我們的生活和親情不會成為我們跟從主的纏累。

主耶穌說:「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,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。」(太六33)跟從主的人,神會加給他每日所需。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,證明神是信實的;所以我們不需要為生活憂慮。若有甚麼攔阻我們跟從主,求主幫助我們;不要容許這些取代主成為我們心裡的第一位。我認識一位傳道人,他與一位青梅竹馬未信主的女子談戀愛,有一次他讀詩篇七十三篇25節:「除你以外,在天上我有誰呢?除你以外,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。」他讀不下去,因為他愛這個女子。後來他在禱告中與神摔跤,終於降服下來,結束與這位女子的感情。多年後這位女子信了主,與這位傳道人重遇,他們才再談戀愛。

「來跟從我」(19節),我們要認真問自己是不是跟從主的人。我所事奉的教會,有些弟兄姊妹從小參加聚會,現在已工作賺錢,有時我會考慮他們已長大,舉辦夏令會或冬令會時,是否應選擇一些較為舒適的營地?起初舉辦夏令會時,我心裡是希望藉此使參加者認識裡面的「己」;要他們知道不要以「己」為中心,不要求食住舒適;而要他們學習接受不理想的環境,以專心聽道為重。有一位師長分享說,他們舉辦一些特別聚會時,故意找一些環境差的,藉此使弟兄姊妹肉體不滿,使他們認識自己並靠主對付。按常理弟兄姊妹用年假來參加夏令會,已是肯付代價的表現,應給他們好的環境,以免他們入營「受苦」。原來人犠牲的背後,可能還是跟隨自己的肉體。有時我們說自己跟從主,但其實是跟隨自己的喜好。神或會藉著這些,使我們知道自己的情況,要我們對付肉體。

主耶穌曾說:「狐狸有洞,天空的飛鳥有窩,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。」(太八20)主耶穌為我們顛沛流離,由此可見祂愛我們。跟從主的人,也要有這個心思,為主放下自己安舒的生活。那時十二個門徒也是這樣跟從主,主在那裡,他們也在那裡。使徒行傳十三章13節記載馬可(即約翰)「到了旁非利亞的別加時」,就離開保羅等人,回耶路撒冷去了,有人猜想原因可能是馬可嫌旅途艱險難行,甚至害怕會有生命危險而退縮。當我們在逆境中,內心的感覺有沒有使我們體貼自己而違背神的心意?

有時我們所做的事,別人認為不錯,但自己內心知道是怎麼一回事。外表是跟從神,但心中卻是按自己喜好選擇。有些機構經費不足,向外人籌款,沒有專心靠神。以往一些屬靈前輩,遇到同樣情況時,他們只會告訴神,深信主必供給。慕迪開辦孤兒院時,有一次沒有午餐給院童吃;但他照樣謝飯祈禱,又吩咐同工預備餐具。到了午飯時間,門鈴響起來,有人送來足夠的麵包。神昨日、今日、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,只要我們對祂有信心,今天仍可經歷祂奇妙的作為。

信心的路不容易走,不照自己的意思,而是仰望神,按照祂的應許踏上。好像以色列人過約但河時,踏入河中,水就分開一樣。只要我們用信心倚靠神,神會負責。

主耶穌又說,「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。」(19節)那時門徒跟從主耶穌,可能是因為一心想著當耶穌復興以色列國時,他們可以成為一份子。有時我們不明白神的旨意,但仍要跟下去。我曾勸弟兄姊妹多讀聖經,因為我深信神的話到了時候會在他們心裡發生功效。初信者雖然不明白為何要堅持讀經,但他們若照著做,就會逐漸發現它的好處。近來一些曾參加讀經活動的肢體主動請弟兄姊妹多讀聖經,因為他們經歷神通過經文向他們說話,使他們明白真道。我們尊重神,照祂的話行;先聽教導和訓誨,即或有不明白之處,最終神會使我們得到智慧。彼得起初不明白「得人」的意思,因為他願意聽從主耶穌的呼召,跟從到底,最終他真的能得人如得魚。

「天國近了,你們應當悔改。」(17節)經文記載這宣告後,耶穌就呼召門徒,祂要跟從祂的人悔改,即是要門徒過分別為聖的生活,離開自己的工作、生活被主用。每位信徒都是同蒙天召的,為要被神使用,成為天國的使者,將人帶到主面前。我們不但要在生活裡聽從神,更要認識在主裡的身份,是被神召成為天國的精兵,是預備給神用的。因此我們要裝備,屬靈的生命要受對付和操練,成為合用的器皿。這裡的次序是:來,跟從我!然後主叫跟從祂的人,得人如得魚。

我們傳福音如果沒有果效,可能是因為我們生活沒有見證,沒有跟從主的教導生活。若我們跟從主,就要分別自己歸主使用。我們的工作、學業,一切都是為神而作,為神而活。我們事奉主,必須知道主的旨意,不照自己的意思,預備自己在神的國度裡做精兵。

講於2017年1月29日,未經講員過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