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:得一1-7
「當士師秉政的時候,國中遭遇饑荒。在猶大 伯利恆,有一個人帶着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。 這人名叫以利米勒,他的妻名叫拿俄米。他兩個兒子:一個名叫瑪倫,一個名叫基連,都是猶大 伯利恆的以法他人。他們到了摩押地,就住在那裏。後來,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,剩下婦人和她兩個兒子。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,一個名叫俄珥巴,一個名叫路得,在那裏住了約有十年。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,剩下拿俄米,沒有丈夫,也沒有兒子。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,要從摩押地歸回,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,賜糧食與他們。於是,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,要回猶大地去。」
有些信徒信主的年日久了,逐漸會像以色列人一樣,迷失方向。路得記一章記載了一家人的轉變,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屬靈的功課;看看這家人怎樣使自己陷在危機裡,最後神怎樣給他們轉機。
猶太人很重視路得記,因為內容記載了大衛王上幾代的家譜。路得本來是外邦女子,最後蒙神恩待,找到好歸宿,成為大衛王的曾祖母。在馬太福音第一章的家譜也有記錄她的名字。路得記第一章開始記載了一個家庭的衰落和失敗史,第一章1 節:「當士師秉政的時候」,點出當時的時代背景。士師記廿一章25節:「那時,以色列中沒有王,各人任意而行。」總結了以色列民族這個時期的情況。以色列中沒有王,因為神就是他們的王。另一個意思是,他們不以神為王,所以沒有王。各人任意而行,英文翻譯的意思是:各人認為對,就去行。在社會上,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對,就會產生許多衝突和矛盾。在士師時代,雖然以色列人有神的律法,但他們在生活上仍各隨己意而行,不聽從神的話。
路得記開始將讀者從一個國家的情況,轉移到一個家庭的情況。這家人原本居住在伯利恆,那時伯利恆在全國中是糧倉,農作物收成穩定和豐富。由於神和以色列人曾立西乃之約,約中記載若國中遭遇饑荒或外族侵擾,就表示神管教以色列人,藉著困難使他們醒悟悔改。如果我們身在其中,應該省察自己,甚至招聚全城的人一同披麻蒙灰,回轉悔改,求神施恩憐憫。神本來的心意是如此,但路得記這家人卻往摩押地寄居。可見這不是普通的移民事件,而是有關在困難中如何回應神的事件。這家人舉家離開伯利恆,一定不是神的心意。日常生活裡有許多灰色地帶,許多事情聖經沒有明文記載怎樣處理,但有原則可作依據。例如:「凡事我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處。凡事我都可行,但無論哪一件,我總不受它的轄制。」(林前六12)我們運用一些原則去判斷那些事情可以做,那些事情不可以做。
這家人離開伯利恆往摩押地寄居,合神的心意嗎?回顧以色列先祖亞伯拉罕的歷史,就可以明白。亞伯拉罕回應神的呼召離開吾珥,在哈蘭神再次叫他往迦南地去寄居。後來遭遇饑荒,他南下至埃及。埃及王看中撒萊,差點娶了她為妻。亞伯拉罕下埃及其實不是神心意,我們推測埃及王送了許多金銀和僕婢給亞伯拉罕,其中夏甲在其中。後來夏甲成為亞伯拉罕的妾侍,造成很多混亂。神應許將迦南地賜給以色列人為業,並清楚說明若他們不聽從祂的話,就會將他們從迦南地吐出去。意思是他們離開迦南地那日,就代表他們受神的咒詛;這是神給他們最重的刑罰。後來以色列人亡國,飄流各地,應驗了神的話。
從這觀點來看,這家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,逃避饑荒和危難,沒有理會神的管教;用自己的辦法,不接受神給他們的困難。我們是否也像這家人,不理會神的心意,用自己的方法做「識時務」的基督徒?一些弟兄姊妹常常轉工,有時他們的理由很屬靈:那份工使他們不能參加聚會。後來我才明白,其實他們不想面對神安排給他們的學習機會,遇到一些自己不滿的事情,就想逃避。我們在生活中,當遇到問題,第一想到的是甚麼?
神稱讚約伯完全正直,敬畏神,遠離惡事。神放心將他交在魔鬼手中,只是禁止魔鬼取他的性命。當然神也想藉此事使約伯認識自己。約伯三個朋友對約伯的遭遇熱烈議論和推想,按照新約聖經都是正確的。希伯來書記載:「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。你們若不受管教,就是私子,不是兒子了……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;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,是要我們得益處,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。」(來十二8,10)如果我們沒有受神管教,就不是真信徒、真兒子了。受神的管教在當時不覺得快樂,但最後結出平安的果子(來十二11)。信徒遇到困難時,第一要想的不是逃避,而是有沒有得罪神?有沒有走錯路?神藉著這些事提醒我們回轉。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。今天的信徒漸漸失去靈裡的自省。求主幫助我們不要效法拜偶像的人心態,只希望事事順利,趨吉避凶。而是想到自己一生要走在神的旨意裡。我們進入神的國,必須經過許多艱難。主耶穌也清楚說明,人會因為祂的名受辱罵和逼迫,更會遭人揑造各樣壞話毀謗(參太五11)。平日遇上困難時,我們要先自省,不是逃避。若省察後發現不是自己的問題,也許是神量給我們的磨煉,使我們靈命成長,更深認識祂,進入祂的豐盛裡。
經文中題及這家人的主人是以利米勒,名字的意思是「神是我的王」。名字不是口號,名字與真實的人常有差距。士師時代沒有王,但這個人的名字是「神是我的王」,聽起來非常屬靈。但他行事卻以自己為主,下了錯誤決定,帶領家人往神不喜悅的地方摩押。我們要按照神賦與的權柄尋求祂的心意,帶領家庭和下一代。以色列歷史裡很多王,他們有權柄但帶領百姓走錯路。
這家人起初有三男一女,但最後只剩下三女,在那個年代特別艱難,因為女子在那時主要負擔家務。這家人在摩押地十年,換來的竟是咒詛;他們本想保命,但最終是死亡。相反,留在伯利恆的人卻安然無恙。
信徒彼此之間常常暗中比較,例如比較薪金高低、外貌、健康、家庭狀況、學歷等,有時我們會妒忌別人信主年日比自己少,但恩典卻比自己多;妒忌別人讀經亮光比自己多,傳福音口才比自己好,帶了很多人信主。教會裡有些弟兄姊妹信主多年,但生命很貧乏。按照他們信主的年日,一些困難應該可以靠主跨越的,但他們的表現很可憐,不能顯出屬靈生命的豐盛;常常要人輔導、陪伴和幫助。耶穌來是要叫人得生命,並且得豐盛的生命。我們信主的年日增加,屬靈生命也應更加成長。好像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,當時的信徒應該作師傅,但他們仍吃奶不能吃乾糧。原因可能是只聽道,不行道。我們離開神所定的範圍生活,靈命必會受影響,會有許多軟弱和失敗。
經文中的第6, 7節是這家人的轉機——拿俄米聽見神眷顧自己的百姓,就動身回伯利恆。拿俄米必定想起自己本來是神的百姓,因此她回到伯利恆希望得到神的眷顧。許多時候人到了盡頭,才想起回到神那裡去。屬靈生命的轉機,就在於我們回到神那裡,得恩典蒙恩惠。
有些信徒經過夏令會、培靈會後,靈性復興,回到神那裡。可是不等多日,就回到自己的生活裡去。他們有醒悟,但不持久、不徹底。拿俄米決心回到伯利恆時,正值是收割的日子。神引導路得到波阿斯的田裡,她在那裡拾取麥穗,解決了生活所需。拿俄米知道路得巧遇波阿斯,是神的安排。後來她更指示路得向波阿斯表白,最後他們終結成夫婦。
拿俄米剛回到伯利恆時,她叫鄰舍叫她瑪拉,意思是她由甜(拿俄米名字的意)變苦。在新一年,我們回想自己的屬靈情況時,有沒有察覺自己在危機裡,離開神的眷顧?是否只有外表的宗教行為,而很久仍生活在不合神心意的景況裡?我們不要受魔鬼欺騙,以為神不再接納我們。神知道我們軟弱,知道我們有時會走錯路,祂是慈父正等候我們回轉。神是我們的牧者,我們可以直接仰望祂的帶領,最重要的是留意神所定的範圍,不要離開。若離開了,求主幫助我們盡快回轉,一生走在主的旨意裡。我們是屬神的子民,祂的眼目沒有離開我們;不論我們在人生那個階段,是婚姻、工作、學業,祂眷顧我們也鑑察我們內心。
講於2016年12月25日,未經講員過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