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憂慮

Loading

經文:太六24-34

馬太福音五至七章,傳統上認為是登山寶訓,記錄了主耶穌帶著一些門徒在山上所傳講的信息,是新約聖經記載主耶穌長篇講道的第一篇。登山寶訓的內容很豐富,其中一個主要信息是主耶穌希望跟隨祂的人認識天上的父。在這幾章經文裡,耶穌多次提到主是信徒的父,信徒是祂的兒女。耶穌藉著教導,更新跟隨者的心思意念。馬太福音六章24-34節記載耶穌勸勉門徒不要憂慮,祂明白人的需要。人漸漸長大,要擔的擔子漸漸增加,憂慮也隨著增多。可以說,人從小就與憂慮為伴。

主耶穌勸勉門徒不要憂慮,祂的意思是縱然環境如何,人能夠不憂慮。人一生縱然有許多事沒法掌握,但也可以不憂慮。因為主在信徒心中,如果我們能信,憂慮就會離我們而去。

主耶穌在這裡主要談及人兩方面最常有的憂慮:1.為生命憂慮。2. 為身體憂慮。為生命憂慮吃和喝;為身體則憂慮穿。接著列舉了兩個對比:天空的飛鳥和我們,這是關於吃與喝的。主耶穌要我們留意天上的飛鳥不種、不收、不積蓄,天父尚且養活牠們。突出人又種、又收、又積蓄,不只為下一餐,而是為未知的將來憂慮。吃與喝概括指人一切生活所需,關乎人的生命能否存活,生命到底如何?

為身體憂慮,並不是說憂慮有沒有衣服穿,下文野地裡的百合花和野地裡的草進一步解釋這句話的意思。野地的百合花不是主角,它只是野地的草的裝飾。大多數人都喜歡做花不做草,但主耶穌這裡的意思是花是草的裝飾,好比這花被草穿戴起來。即是草是我們,神用花裝飾我們,眷顧我們。人常常為身體憂慮不是為有沒有衣服穿,而是為了穿不夠好而憂慮——生活質素。這裡提醒我們不要過分追求高質素的生活,有衣有食就當知足,這樣就可以免去許多憂慮。環顧大自然和想一想身邊的事物,神都照顧得無微不至。為甚麼人仍然憂慮?一方面人自視太高,另一方面是因為信心太小。

細心思想主耶穌的話,其實帶有諷刺的意味。飛鳥不種、不收、不積蓄;百合花不勞苦也不紡綫,即甚麼也不做,天父尚且養活牠們,為甚麼天父的兒女(信徒)仍為生活憂慮?這豈不看自己不如飛鳥和百合花?豈不信天父照顧自己的兒女嗎?人有時覺得總要做些甚麼來顯出自己的用處和重要。正如昔日掃羅王未等到撒母耳來就勉強獻祭一樣。為甚麼勉強也要做?這反映出人在憂慮懼怕下,很容易覺得要做些甚麼才安心。有些人越做越覺得憂慮,因為越做越覺得明天如何人不能掌握。當人盡了力,所憂慮的事仍未解決,他的憂慮就越深。

人許多時候在憂慮中打滾,主耶穌帶著責備的語氣說這樣的人是小信。惟有信心能解決人的憂慮。在31-32節主耶穌強調神是信徒的天父。當時在猶太人的觀念裡,稱神為父是狂妄自大,視自己與神同等之意。所以沒有人夠膽這樣說。但主耶穌教導門徒祈禱時,要稱神為天上的父。凡信神的人,在生命上就與神相連,因為祂賜我們權柄作祂的兒女;有祂的生命、性情。神在基督裡用真道生了我們,我們是由神而生的。「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,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!」(詩一百零三13)即照樣憐恤我們這一群因信成為屬神的人。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信,我們就能驅除憂慮。因為神是我們的天父,祂一定會養活我們;遠勝飛鳥和百合花。所以信心是驅除憂慮最重要的因素。

驟眼看,這段經文給人的印象是安慰的信息,叫人不要憂慮。但主耶穌不是純粹為安慰而安慰,第33節將吃、穿、喝等肉身需要歸類為外邦人所求的,彷彿將外邦人和門徒區分出來。接著教導門徒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。主耶穌叫人不要憂慮前,祂告誡門徒不要事奉神,又事奉瑪門。(24節)25節的開始是「所以」,意思是以下是承接24節而講的。憂慮的產生是因為人事奉兩個主,即又想得神的祝福,又想得世界的好處。主耶穌的意思是叫人專一事奉神,全心仰望祂,不要為肉身的需要憂慮。第34節「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」是回應第24節關於事奉的。雖然第34節沒有提及事奉一詞,但事奉與神的國和神的義關係密切。天父為何期望我們不要憂慮?祂對我們的照顧全備嗎?主耶穌勸勉我們不要憂慮,重點不是要我們每天倚靠祂生活,而是要我們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。這裡所說的「先」,不是叫我們將肉身所需要的東西放在第二位或第三位。如此,即是要我們在求神的國之餘,也要求吃和喝的了。這豈不更加重我們的負擔嗎?所以主耶穌要指出的是只要我們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,其他就由神負責供應,祂會加給我們生活上的一切所需。當然我們不要本末倒置,為了得到生活一切所需,才去努力求神的國和神的義;這樣無疑是「欺哄」神又欺哄自己。當人全心為主獻上自己,神一定有方法使人安心,使人能夠繼續全心求神的國和神的義。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,只要憑信心仰望天父,專心跟從祂,為祂而活就足夠了。這才是神在我們身上最希望看見的。

「所以,不要憂慮說,吃甚麼?喝甚麼?穿甚麼?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。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,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。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,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。所以,不要為明天憂慮,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;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。」(太六31-34)

講於2017年1月1 日,未經講員過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