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耶穌降生的時候,耶路撒冷和猶大地區並不是一個平安的地區,而是一個政治、宗教、人心都動蕩不安的時候。甚至當時的整個羅馬帝國,也是個充滿強暴、殘忍和刀劍的世界。我們從聖經的描述,歷史的記載,都可以看到這些情況。然而這樣的世代似乎對神的計劃和時間沒有任何影響,因為「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」(但4:17)。歷史上,不管是尼布甲尼撒王,是古列王,是該撒,是希律王,沒有一個可以對神的時間和計劃有任何影響。
不見一人,只見耶穌 (馬太福音17:8)
路加福音11章1-13節,耶穌教導門徒禱告,主禱文後的話更能說出祈禱要有的條件:「我又告訴你們……給求他的人麼?」這裡強調禱告的先決條件是:神是父,我們是祂的兒女;即是父與子的關係。祈禱其實是講關係的,沒有這關係就不可能溝通,正因為我們是天父寶貝的兒女,所以祂將最寶貴、最好的聖靈賜給我們。
我們每個得救的人,都應該每天找一段時間在神面前安靜自己,與父神直接相交,這才是我們的信仰。不是對自己說,一星期去禮拜堂參加教會崇拜一次就算是親近了神。認識神不是指在知識上知道神無處不在,乃是我們個人樂意「與神同在」,就是渴慕與神在一起,透過安靜禱告與神親近,與神建立起親密的關係。
「他們說:『約翰的門徒屢次禁食祈禱,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這樣;惟獨你的門徒又吃又喝。』」(路五33)
人們在重要的事情上一致,但可能在次要點上有不同的觀點。
我們從施洗約翰的門徒與耶穌的門徒之間的不同可以看到這一點。有人問我們的主:「約翰的門徒屢次禁食祈禱,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這樣;惟獨你的門徒又吃又喝。」
我們要竭力進入那安息。這句話聽起來有些矛盾,因為安息本應是歇了一切的工,但這裡又說要竭力;其實意思是甚麼都不理會是不可能進入安息的,而是要很努力才能進入。我們要多去思想和明白,神所賜給我們的應許,是叫我們得益。
「懼怕」不但能使人說謊言,使人犯一些別的罪,「懼怕」本身就是一種罪。它是不信靠神,藐視神。如果我們完全信靠神,尊重神,承認神的大能和權柄,承認神的慈愛和信實,我們便不會懼怕任何人,任何事,任何禍患,任何危險;那樣,又何再有懼怕呢?
教會的成長是一群基督徒慢慢長大,從某個角度看來,又好像一個人慢慢長大。聖經裡面的另外一個描述是「建造」。不是由教會的人去建造,而是「被」建造。所以我們可以調節一下平時的看法,不是我怎樣造就人,而是怎樣讓人可以「被」主造就。在我侍奉的範圍裡面,不是自己怎樣建立人,而是怎樣讓神建立人的時候,可以不被我的「自己」攔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