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要發熱心

經文:啟三14-22

約翰在拔摩海島被聖靈感動,看見異象後寫下啟示錄。啟示錄第二和第三章,是主耶穌向當時小亞細亞七個教會所說的話,以書信形式寫成。那時大約是主後一世紀末,十二使徒中只有約翰仍存活。這些書信顯示了七個教會的不同情況,主按著各教會的情況,有稱讚也有責備,並叫他們悔改;目的是叫他們認識自己,又認識主。每封書信的開首,主都先介紹自己;如此七個教會就有七種不同的介紹,可見主是豐富的。主的自我介紹與受信教會當時的情況有密切關係。

在啟示錄的七封書信中,主也指出各教會的問題,目的是要他們悔改。這七封書信的信息,其實是很嚴厲的。主寫信給教會,收信人是教會的使者。教會的使者是指那些在教會裡負責牧養的工人。由此可見教會的情況,與當時工人的情況關係密切,或說與教會裡負責牧養的人有很大關係。教會中的長老、傳道、執事或導師,也可算是使者的身份。教會的情況如何,視乎負責帶領教會、照顧教會的工人如何。

主稱讚以弗所教會勞碌、忍耐,並認識真理,但主有一件事責備她,對使者說她離棄了起初的愛心,叫他們悔改(啟二1-7)。主深知每處地方的情況,甚至一些連教會自己也不察覺的情況。

主寫信給示每拿教會時,他們正遭受厲害的逼迫,信徒陷在苦難中,主就介紹自己是曾經死過又活著的。祂勝過死亡,並且從死裡復活;是掌管生命的主,好叫那地方的人不要懼怕。(啟二8-11)主這樣介紹自己,目的是勉勵他們忠心到底,不要退縮。

得勝者是指那些聽見主的吩咐,不在苦難中體貼自己,即使受苦仍然持守著主的要求的人。但許多時候我們聽見聖靈的聲音,卻不願意照著主的心意行,不願意成為得勝者。

主寫給信撒狄教會時,主說他們按名是活的,其實是死的;但教會可能不知道自己是死的,主就呼召他們悔改。主呼召人悔改是向著個人的,但祂的責備是向著整個教會的。只要你是教會的一分子,就不能脫離關係,即是說教會的光景你也要負上責任,不能置身事外。(啟三1-6)

經文中悔改是單數的,得勝的也是單數的。但意思不是說教會只有一個人悔改或一個人得勝,而是說在眾信徒中,其中有一個蒙光照,看見教會荒涼的光景而轉向主。聖靈是向全教會、眾教會說話的,主並沒有偏心只向某一個人說。聖靈向教會所說的,凡有耳的就應當聽。這裡有耳的是單數,是指個人。每個人都有耳朵,但在屬靈的事上,不是所有人都聽見聖靈的聲音。肉身的耳朵聽不見,可以借助機器來補足;但屬靈的耳朵聽不見,就要主來開通。

以賽亞書五十章4-5節提及耶和華的僕人:「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,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。主每早晨提醒,提醒我的耳朵,使我能聽,像受教者一樣。主耶和華開通我的耳朵;我並沒有違背,也沒有退後。」主耶和華的僕人預表耶穌,祂尚且求神開通祂的耳朵,像受教者一樣。所以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,凡有耳的就更應當聽。求主賜給我們願意聽、能夠聽的心,聽見不是單指聽見字句,而是指聽進心裡去。即或我們有屬靈的耳朵,能聽見主藉聖靈所說的話,但不是每個人都得勝。得勝是指離開主所責備的人或事,按著主要求我的去行,這就叫得勝。

另有人研究發現這七教會的情況與教會歷史的演進很吻合,所以有人認為這七封書信除了是有關當時教會的情況外,也預表教會隨著時代更迭而出現的不同情況。從以弗所教會開始,教會很熱心,為主勞碌,但漸漸變得只注重工作,而失去對主單純的愛。這確實是第一世紀教會的情況。教會在第一世紀中末期,遭受厲害的逼迫,有人認為這是示每拿教會的情況。後來又進到政教聯合的光景裡,這正是別迦摩教會和推雅推喇教會的光景;到撒狄教會那種光景時,教會已變得有名無實,這是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情況。接著是馬丁路德改教時期,再下去是普世宣教時期。教會經歷大復興,宣教熱潮極盛,是非拉鐵非時期。再發展下去是老底嘉時期,是教會最後的一種光景,亦即是現在教會的光景;接著就是主再來。

無論如何,在不同的時期,每處聚會地方其實都有七種不同的光景。只有工作,沒有愛主的心;徒有基督徒的名,沒有實質;生活沒有見證,沒有生命;每個時代都是這樣。昔日示每拿教會遭受逼迫,歷世歷代在不同地方也有教會遭受迫害,今天也是如此。

主寫給老底嘉教會的信中,介紹自己為「那為阿們的,為誠信真實見證的,在神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」(啟三14)。這三方面都是針對老底嘉教會而發,是當時的信徒所不認識的。「那為阿們的」意思是真實,與「為誠信真實見證」看來好像是重複,但兩者合起來是指祂不但是真實的且帶著真實見證的那位。「在萬物之上為元首的」,萬物包括祂所建造的教會。主耶穌對彼得說:「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」(太十六18)。主既是萬物的元首,祂在聚會中,在我們心裡,也要成為我們的元首。主向老底嘉教會這樣介紹自己,要信徒特別留意祂這三方面的事實:不但祂是真實的,祂所作的一切也是真實的,能帶出真實的見證,而不是有名無實的。

此外,老底嘉教會的信徒對自己的看法,與主對他們的看法有天壤之別。老底嘉教會的信徒看自己是富足的,一樣都不缺,這是指他們在物質方面說的。好像一些教會經濟條件很好,很多積蓄——好圖書不缺,有雄厚的財力支持宣教事工,有同工團隊,有豐富資源開展許多事工等。但主說他們「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、可憐、貧窮、瞎眼、赤身的。」(啟三17)這是指他們屬靈的光景。主後62年,老底嘉城經歷了一次強烈地震,整座城都毁壞;但他們不需要政府的資助,靠自己的財力就能將整座城建造起來,可見他們屬世物質方面確實一樣都不缺。老底嘉人不認識自己,一直活在虛假裡,因為他們不認識主,所以主說:「我是那位阿們,是真實的」。同樣地,我們不認識自己的景況,皆因我們沒有認真面對這位真實的主。我們唯有來到主那裡,才能看見自己真實的景況。只有在主面前,我們才能認識自己的虛假,認識主的真實。

主看老底嘉教會是不冷不熱的。今天許多教會,許多神的兒女都落在這光景裡,就是以為物質豐富就足夠了,以為物質豐富就可以做許多事——盡力奉獻,盡力支持每項教會的事工,盡力參加聚會,但他們的熱心卻是虛假的。因為主說:「看哪,我站在門外叩門,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,我要進到他那裡去,我與他,他與我一同坐席。」(啟三20)主這樣說反映出主不在教會裡,不在信徒心裡。這表示他們所做的一切與主沒有關係,都是為了自己而作的。教會舉辦許多事工,但主在其中有位置嗎?主是在萬物之上為元首的,但祂在我們心裡是否居首位?是否作教會的頭?主愛教會,但我們有沒有愛主?順服主?主不甘心教會落在這光景裡,主的心很迫切。

「巴不得我們熱」較容易理解;「巴不得我們冷」就較難理解。(啟三16)如果信徒知道問題,而不去面對是不妥當;但如果由始至終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,就更為嚴重,因為他們連回轉的機會也沒有。在浪子的比喻中(路十五11-32),小兒子就是「醒悟過來」後才想起要回到父家。所以主說巴不得老底嘉教會或冷或熱,知道自己的情況後,到主面前來買火煉的金子、買白衣、買眼藥。火煉的金子指真實的富足,真實的富足是在靈裡,藉著各種環境顯出來的信心;不是單看世界的物質,而是甘願為主付代價。白衣是指信徒所行的義,就是從主那裡得著的真實生命。買眼藥是指要藉著聖靈工作,使我們心靈的眼睛明亮。

我們怎樣來到主那裡求這三件事?我們要發熱心,熱心是指內心向著主火熱,不是指外表的工作。其實七封書信裡,都沒有要求信徒專注工作,而是強調要看重信徒與主之間的關係。主對以弗所教會說他們失去了起初的愛心(真純的愛);到最後主要老底嘉教會火熱,不要冷淡,聽到主叩門要起來開門。我們實在要愛慕主,因我們與主若沒有親密的關係,我們就不能認識自己的實際光景。結果對眼前的事物,處於滿足的狀態,卻發現不到自己真實存在的問題。但願我們以老底嘉教會為鑑戒,聽主的話,要發熱心。只要我們去到主那裡,主必能打開我們屬靈的眼界。

講於2017年9月3日,未經員過目。